历史七年级上册期中考试复习提纲 篇一 第一单元 史前时期:中国境内人类的活动与文明的起源第 1 课 中国早期人类的代表——北京人 人类是由古猿进化而来的,会不会制造工具是人与动物的根本区 别。 一、元谋人: 1.发现地点:云南省元谋县; 2.生活年代:距今约 170 万年; 3.生活情况:能制造工具,知道用火; 4.发现意义:元谋人是我国境内目前已确认的最早的古人类。 二、北京人: 1.发现地点:北京周口店龙骨山上; 2.生活年代:距今约 70 万—20 万年; 3.生产生活状况:使用打制石器;会使用天然火,会保存火种; 4.社会组织:群居生活 5.地位:周口店北京人遗址是迄今所知世界上内涵最丰富、材料 最齐全的直立人遗址。 三、山顶洞人 1.发现地点:位于北京周口店龙骨山顶部,距今约 3 万年; 2.体貌特征:已经具有现代人类的特征; 3.生产工具: ①掌握钻孔技术和磨制技术(骨针) ②会人工取火 第 2 课 原始的农耕生活 一、半坡人的生活和河姆渡人的生活: 二、原始农业的发展: 1.长江流域是世界最早栽培人工稻的起源地,黄河流域是栽培粟 的最早起源地。 2.原始农业起源于中国黄河、长江、淮河等流域。 3.原始农业耕种方式:由“刀耕火种”到耒耜翻土。 4.原始农业的重要标志:农作物种植、家畜饲养、聚落、磨制工 具发展。 第 3 课 远古的传说 一、炎黄联盟: 1.阪泉之战:黄帝打败炎帝,炎黄联盟形成。 2.涿鹿之战:炎黄部落打败蚩尤部落。 3.影响:华夏族逐渐形成,炎帝、黄帝被尊崇为中华民族的人文 始祖。 二、传说中炎帝和黄帝的发明——反映了我国原始社会晚期的社 会发展水平。 1.炎帝——教民开垦耕种,制作生产工具,种植五谷和蔬菜;制 作陶器,发明纺织,会煮盐,教人们通商交换。制作乐器琴瑟,有最 早的图文和历法知识。 2.黄帝——建造宫室,制作衣裳,挖掘水井,制造船只,教人炼 銅,发明了弓箭和指南车。 3.黄帝时期:仓颉创造文字,伶伦制作音律,隶首发明算盘,嫘 祖擅长纺织并会缫丝。 三、尧、舜、禹的禅让 1.禅让制的含义:将部落首领位子传给贤德之人(德才兼备,以 身作则); 2.继黄帝之后,用“禅让制”推举出首领尧、舜、禹。 3.禹高贵品质:无私奉献、勇往直前、不畏艰难。 第二单元 夏商周时期:早期国家的产生与社会变革 第 4 课 早期国家的产生和发展 ★★ 夏、商、周的更替: 一、夏朝的兴衰(夏朝是奴隶社会的形成时期) 1.建立:约公元前 2070 年,禹建立夏朝,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 奴隶制王朝,标志着中国早期国家的产生。 2.“家天下”局面。家天下局面是从启开始的,标志世袭制代替禅 让制,标志“公天下”变成了“家天下”。 3.灭亡:桀统治残暴,约公元前 1600 年被商汤所亡。 二、商朝(商朝是奴隶社会的发展时期) 1.建立:约公元前 1600 年,汤建立商朝。 2.盘庚迁殷:盘庚迁都殷,统治稳定。 3.灭亡:商王纣统治残暴,公元前 1046 年,周武王伐纣,双方 在牧野大战,商朝灭亡。 三、西周(西周是奴隶社会的鼎盛时期) 1.建立:公元前 1046 年,周武王建立周朝,定都镐京,史称 “西周”。 2.灭亡:公元前 841 年,周厉王时发生国人暴动 。公元前 771 年,周幽王时,西周被犬戎族所亡。 3.东周建立:公元前 770 年,周平王东迁洛阳,史称“东周”。 四、西周的分封制: (1)目的:稳定周初的政治形势,巩固疆土。 (2)内容: ①周王根据血缘关系远近和功劳大小,将宗亲和功臣分封到各地, 建立诸侯国; ②诸侯具有较大的独立性,但需要向周王进纳贡物,并服从周王 调兵。受封者可以在自己的封地内进行再分封。 (3)分封制作用:保证了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,稳定了政局, 扩大了统治范围。 (4)实质:确立了周王朝的社会等级制度。(西周时期社会等 级:周天子→诸侯→卿大夫→士) 第 5 课 青铜器与甲骨文 一、青铜器的高超工艺 1.出现——原始社会后期; 2.发展——商周时期: ①特征:种类丰富、数量众多、制作工艺高超“泥范铸造法”。 ②代表性的青铜器:迄今世界上出土的最重的青铜器——司母戊 鼎;工艺精美的青铜器——四羊方尊 二、甲骨文:商周时期刻在龟甲和牛羊等兽骨上的文字被称为 “甲骨文” 1.价值: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、体系较为完整的 文字。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。 2.造字特点:象形、会意、指事、形声等。已具备汉字的基本结 构。 第 6 课 动荡的春秋时期 1.公元前 770 年,周平王东迁洛邑,史称“东周”。东周分为春秋 和战国两个时期。 2.(1)春秋:公元前 770 年—公元前 476 年,春秋是我国奴隶 社会的结束时期; (2)战国:公元前 475 年—公元前 221 年,春秋是我国奴隶社 会的结束时期。 一、春秋时期的经济发展: 1.农业:春秋后期,铁制农具和牛耕出现,促进了农业上的深耕 细作。 2.手工业:规模扩大。 3.商业:出现商品交换市场、金属货币。 二、王室衰微:社会动荡,各种制度遭到破坏,分封制逐步遭到 瓦解。周王室地位下降,大的诸侯国势力崛起。他们竞相称霸,操控 政治局面,实际上取代了周天子的地位。 三、诸侯争霸 1.背景:由于政治、经济发展不平衡,各诸侯国为了自身的利益 相互展开争斗。 2.经过:齐桓公、晋文公、楚庄王、秦穆公等先后称霸中原(春 秋时期的第一个霸主是齐桓公,以“尊王攘夷”为号召) 3.影响: (1)消极影响:给社会和人民带来巨大的灾难; (2)积极影响:①加快统一的步伐。②促进大规模的民族交融。 第 7 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一、战国七雄 1.战国七雄:齐、楚、秦、燕、赵、魏、韩。 2.社会状况:兼并战争 (1)战争特点:规模很大,参战兵力多,交战区域广,持续时 间长。 (2)著名战役:桂陵之战、马陵之战、长平之战。 (3)影响:为加速结束分裂,实现国家统一奠定了基础。 二、商鞅变法 1.根本原因:战国时期,铁制农具和牛耕的使用进一步推广,社 会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,新兴地主阶级的势力增强。 2.目的:富国强兵,在兼并战争中取胜。 3.时间、人物:公元前 356 年,秦孝公任用商鞅主持变法。 4.商鞅变法的内容: 5.作用:使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,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,一跃成 为最强盛的诸侯国,为以后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。 三、造福千秋的都江堰 1.修建:公元前 256 年,秦国蜀郡郡守李冰主持,在成都附近的 岷江上修建了都江堰。 2.构成:渠首和灌溉网两大工程构成。 3.功能:防洪、灌溉、水运等。 4.影响:使成都平原成为沃野,变成天府之国。 相关成语: ①春秋时期:老马识途、退避三舍、唇亡齿寒、一鼓作气、三令 五申、卧薪尝胆 ②战国时期:百发百中、朝秦暮楚、完璧归赵、纸上谈兵、围魏 救赵 第 8 课 百家争鸣 一、背景: 战国时期,旧的社会制度进一步崩溃,新的社会制度逐步确立。 此时的学术思想领域非常活跃,形成了不同的学派,各陈其说,史称 “诸子百家”。 二、春秋战国时期的主要思想派别、代表人物及其思想: 三、百家争鸣的影响: 1.促进了思想和学术的繁荣; 2.成为中国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发展的高峰; 3.为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; 4.对后世有十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。 第三单元 秦汉时期: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第 9 课 秦统一中国 一、秦灭六国: 1.秦统一全国的原因(条件): (1)人民希望结束战乱,过上安定的生活; (2)商鞅变法为秦的统一打下了坚实的基础;(3)秦王嬴政 雄才大略、任用贤人,积极策划统一大计。 2.秦灭六国:时间:公元前 230—公元前 221 年。 3.秦朝的建立: (1)时间:公元前 221 年; (2)都城:咸阳; (3)开国皇帝:秦始皇嬴政 4.秦统一意义: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长期争战混战的局面,建立 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。 二、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: 1.秦始皇统一后,采取了那些巩固统一的措施?(或加强中央集 权的措施) (1)政治上:①中央集权制度——最高统治者称皇帝,总揽全 国军政大权;②中央设丞相、太尉、御史大夫(丞相—行政、太尉— 军事、御史大夫—监察);③在地方推行郡县制。 (2)经济上:①统一货币;②统一度量衡; (3)文化上:统一文字; (4)交通上:①车同轨;②开灵渠; (5)军事上:①北击匈奴;②修长城。 2.秦的疆域:东至东海,西到陇西,北至长城一带,南到南海。 3.秦始皇最大的历史功绩是什么:统一中国,建立起我国历史上 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。 第 10 课 秦末农民大起义 一、秦朝的暴政:①沉重的赋税;②繁重的徭役和兵役;③刑罚 残酷;④秦二世统治更加残暴。 二、陈胜吴广起义(又名“大泽乡起义”)——揭竿而起 1、爆发根本原因:秦的暴政 2.爆发:公元前 209 年,陈胜、吴广在大泽乡率众起义。 3.口号:“王侯将相,宁有种乎” 4.历史意义: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。 三、农民起义军推翻秦朝(最后推翻秦朝的是刘邦领导的起义 军) 1、项羽和刘邦起义: 项羽:公元前 207 年——巨鹿之战,以少胜多,大败秦军主力。 (成语:破釜沉舟) 2、楚汉之争: (1)时间:公元前 206 年--公元前 202 年; (2)双方:项羽和刘邦; (3)目的:争夺帝位。 相关成语:破釜沉舟、项庄舞剑,意在沛公、楚河汉界、四面楚 歌、霸王别姬等;相关故事:鸿门宴 第 11 课 西汉建立和“文景之治” 一、西汉的建立: 公元前 202 年,刘邦建立汉朝,称为西汉,定都长安。刘邦是汉 高祖。 二、休养生息政策: 1.原因:为了巩固政权和稳定社会局势。 2.汉高祖采取的措施: ①下令“兵皆罢归家”,让士兵还家务农(解甲归田); ②将奴婢释放为平民(释奴为民); ③鼓励人民致力农业生产; ④减轻农民的赋税,减免徭役及兵役(轻徭薄赋)。 3.影响:汉初的经济逐渐得以恢复和发展,社会局势得以稳定。 三、文景之治: 1.汉文帝、汉景帝采取的休养生息政策:(文帝、景帝采取了哪 些发展经济的措施?) ①注重农业生产,提倡以农为本; ②进一步减轻赋税和徭役; ③重视“以德化民”,废除一些严刑苛法; ④提倡勤俭治国,反对奢侈浮华。 2.表现:政治清明,经济发展,出现了“文景之治”。 第 12 课 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 1.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(或大一统的表现或巩固统一的措 施): (1)政治上: ①接受主父偃建议,颁布“推恩令”,削弱诸侯王势力 ②建立刺史制度

docx文档 历史七年级上册期中考试复习提纲

教育频道 > 初中教育 > 历史 > 文档预览
34 页 0 下载 175 浏览 0 评论 0 收藏 3.0分
温馨提示:如果当前文档出现乱码或未能正常浏览,请先下载原文档进行浏览。
历史七年级上册期中考试复习提纲 第 1 页 历史七年级上册期中考试复习提纲 第 2 页 历史七年级上册期中考试复习提纲 第 3 页 历史七年级上册期中考试复习提纲 第 4 页 历史七年级上册期中考试复习提纲 第 5 页
下载文档到电脑,方便使用
还有 29 页可预览,继续阅读
本文档由 海锋 62022-12-12 10:32:53上传分享
给文档打分
您好可以输入 255 个字符
BeifangWenku的中文名是什么?( 答案:北方文库 )
评论列表
  • 暂时还没有评论,期待您的金玉良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