对联平仄规则《掌握方法》 对联是中国古老表意文字的一种特殊的文学样式, 那么, 平仄又是对联因素的重要组成部分. 所以说要出好联和对好 联, 就必须掌握平仄, 没有平仄, 也就没有对联一说了: 不懂 平仄, 对联也无从谈起; 不讲平仄, 决不是对联. 说到掌握平 仄, 还是有规律, 有方法的. 一, 要了解平仄, 就要先学习基本功. 主要掌握 <声律启 蒙>, 这是很有必要的. "云对雨,雪对风, 晚照对晴空. 来鸿对 去燕, 宿鸟对鸣虫........" <训蒙骈文>中, "天转北, 日升东. 东 风淡淡, 小日蒙蒙. 野桥霜正滑, 江路雪初融......" 这些是学 习对联者应该掌握的, 从中可以得到语音, 词汇, 修辞的训练. 特别是 <训蒙骈句>词语平仄, 对仗工整, 对于对联修辞组句 有很大的帮助. 可能有的文友认为, 对联只要有文字功底, 历 史知识, 文学知识就可以了. 其实这仅仅是学好对联的必然 条件, 但还必须真正了解平仄的基础知识, 没有了平仄制作 对联就无从谈起. 二,要运用平仄, 就应该掌握平仄的框架. 秃笔在 1992 年<对联和楹联异同的探讨>一文中, 曾谈到对联的平仄源于 律诗, 而又区别于律诗, 因为律诗只有五言, 七言, 而对联在 长期的发展中吸收了词曲的长短句逗等格律. 律诗成为格式 化了, 而对联的句式, 音节则比较活, 比律诗平仄的运用更加 活跃. 一、句中平仄规则(以上联为例) 一言句:仄 二言句:仄仄 三言句:平平仄、平仄仄 四言句:平平仄仄 五言句:仄仄平平仄、仄平平仄仄(平平平仄仄) 六言句:仄仄平平仄仄 七言句:平平仄仄平平仄、平仄仄平平仄仄(仄仄平平平 仄仄) 八言及八言以上的的平仄视节奏而定。 受唐代以来律诗的影响,五言、七言句更多使用括号 中的平仄格式。 二、句脚平仄规则(正格,以上联为例) (最后两句句脚平仄不相同为正格) 每边一句:仄 每边两句:平仄 每边三句:平平仄 每边四句:仄平平仄 每边五句:仄仄平平仄 每边六句:平仄仄平平仄 每边七句:平平仄仄平平仄 每边八句:仄平平仄仄平平仄 我们在对联时长用到的格式基本框架还有: 四字联: 平平仄仄 仄仄平平 五字联: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或者: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六字联: 仄仄平平平仄 仄平仄仄平平 或者: 平平仄仄平仄 仄仄平平仄平 七字联: 平仄仄平平仄仄 仄平平仄仄平平 或者: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变格: 平平仄仄仄平仄 仄仄平平平仄平 八字联: 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 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 或者: 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 平仄仄 平平仄仄平 九字联: 平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 仄平平仄仄 仄仄平平 或者: 平平仄仄 仄平平仄仄 仄仄平平 平仄仄平平 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 十字联: 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平仄 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 句式: 平平仄仄平平 仄仄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 平平仄平 三三四句式: 仄平仄 平仄平 平平仄仄 平仄平 仄平仄 仄仄平平 十一字联: 仄仄平平 平仄仄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 仄平平仄仄平平 或者: 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仄平 五六句式: 仄仄仄平平 仄仄仄平平仄 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平平 十二字联: 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平仄仄 仄平平仄仄平平 或者: 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仄平 长一点的对联, 虽无固定的格式, 但必须是平仄交错, 互 相协调, 要不然就不能算作对联. 其实对于平仄掌握熟练的 人来说, 是可以冲破平仄格式的束缚的.但是音节部分必须严 格. 启功先生曾用一个分节"竹竿"对对联平仄基本框架的 形容,即: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......... 各种句式都可以从竿上截出来, 这是对联创作最简单的 框架. 对联是一种讲究格律的文学形式,欣赏与写作对联, 必须了解其基本的格律要求。所谓对联格律(简称联律),是 指对联写作的一些基本规则和格式,其核心要求是对仗。 对联的基本格律,可概括成六要素和六禁忌。 对联基本格律六要素,一般认为,即:字数相等,内容 相关,词性相当,结构相称,节奏相应,平仄相谐。作者 认为,这六要素可分别从基础、语法、声律三方面来加以 理解: 1.字数相等,内容相关 这是对联格律的两个基础要素。字数相等,指的是, 若上联是由几个分句组成,则下联也应是由字数上与之一 一相等的几个分句组成。总之,若连字数都不能相等,那 无论如何也难以称得上是名副其实的对联。 从内容看,上下联之间,内容要相关,以起到相反相成或 相辅相成的效果。这种关系或者是从相同的角度互相映衬、 补充,即所谓“正对”;或者是从相反的角度互相反衬、对照, 即所谓“反对”。如: 觉行圆满;功德庄严。(正对) 心平积福;欲重招殃。(反对) 还有少数对联上下联之间属于互相衔接的关系,即所 谓“串对”或“流水对”。如: 除了香甜苦辣咸酸涩; 无非柴米油盐酱醋茶。 如果上下联内容毫不相关,会使人觉得非常别扭和生 硬,则起不到对联应有的文学效果,难以称得上是合格的 对联。当然,有一种特殊的对联形式,即所谓“无情对”。 它指的是上下联形式上(字面)对仗工整,而内容上(意义)却 有意不相关,从而造成一种特殊的效果。无情对主要是利 用对联的形式特征(对仗),来体现一种文学趣味和技巧,其 内容是次要的。如: 庭前花始放; 阁下李先生。(常用无情对) 树已半枯休纵斧; 果然一点不相干。(常用无情对) 总之,字数相等,内容相关,是对联在形式和内容方 面最起码的要求,体现了最基本的对应性和关联性,故将 二者称为基础要素。 2.词性相当、结构相称 这是对联格律的两个语法要素,也是最关键的两个要 素。词性相当,指上下联相对的词语性质应尽可能相同或相 近。如名词对名词、动词对动词,等等。如: 五蕴皆空观自在; 一心不乱见如来。 此联中,“五”和“一”都是数词,“蕴”和“心”都是名词, “皆”和“不”都是副词,“空”和“乱”都是形容词,“观”和 “见”都是动词,“自在”和“如来”都是名物化的形容词或动 词。一般对虚词的要求比较宽松,对实词的要求较为严格。 在具体的对仗中,除词性外,还可适当考虑词语在句中的 作用,对修饰词语的要求较宽松,对中心词语的要求较严 格。 结构相称,指上下联对应语句的语法结构应尽可能相 同。如: 一心常忍辱; 万事且随缘。 此联上下联皆为主谓宾结构,其中,“一心”对“万事” 皆为偏正结构,“忍辱”对“随缘”皆为动宾结构。 3.节奏相应,平仄相谐 这是对联格律的两个声律要素。节奏,本是音乐术语, 指音乐中交替出现的有规律的强弱、长短等现象。在联律 中,则是指对联语句中有规律的停顿现象。节奏相应,指 上下联在节奏的停顿上应当尽可能保持一致。如: 漏尽-飞身-去; 心空-及第-归。 以-神通力-护持-正法; 设-孟兰盆-超度-慈亲。 不过,作者认为,节奏有广义与狭义之分。广义的节 奏包括语意节奏和声律节奏。狭义的节奏则专指语意节奏。 语意节奏主要依语句结构去划分,指根据语意而产生的音 节上的停顿或间歇。声律节奏则是从平仄要求去看,指句 中一定位置的声调要求(平仄安排)。作者认为,为使概念明 确,最好将语意节奏和声律节奏分别用“节奏”和“音步”来 表达。举例如下: 同时-闻-授记;次第-得-菩提。(节奏) 同时-闻授-记;次第-得菩-提。(音步) 当然,节奏和音步还是有密切联系的,二者经常是一 致的。 平仄相谐,又称平仄协调,狭义地说,是指对联在音 调上的两大要求:平仄相对与平仄交替。广义地说,也包含 句脚平仄安排等其他一些平仄问题(见六禁忌)。平仄相对, 指上下联各音步以及各分句句脚之间,要平声对仄声、仄 声对平声,即上联是平声,下联就要是仄声,反之亦然。对 音步的安排有“一三五不论,二四六分明”之说,因为,实际 上并不一定要求整个音步平仄相对,能在音步位上平仄相 对即可。所谓音步位,就是每个音步的末位字,这是决定 整个音步性质的重点声。由于汉字的绝大多数音步为二字 音步,因此,音步位一般指的就是每句的第二、四、六字。所 以便有了“一三五不论,二四六分明”之说。如: 心驰-有外-实迷-有;身处-空中-不见-空。 ○○ △△ △○ △ ○△ ○○ △△ ○(○表平声, △表 仄声。) 此联中,第一三五字不一定平仄相对,第二四六字皆平 仄相对。不过,并非所有的音步位都在二四六位置上,主要 是由于对联行文的句式,除了律诗中的对仗句式外,还有词、 曲、赋、骈文乃至散文等句式,以及领字、专有名词等的 运用。如: 建-曼荼罗坛-修法; 于-阿兰若处-参禅。 直心-乃-万行-之本; 贪欲-为-诸苦-之源。 深心-勤习-真言宗-教义; 全力-弘扬-大手印-法门。 以上诸联,其音步位就不一定在二四六位置上。 平仄交替,它与平仄相对实际上是同一个问题的两个方 面,指上联或下联的句子,其自身的音步(或者说音步位)之间, 平仄应交替使用。只有各分句的句脚与前一音步之间,可以 不考虑交替问题。如: 真身已过凡间望;妙法不堪小智听。 ○ △ ○△ △ ○ △○(音步交替,句脚与前一音步也 交替) 正信起行真有佛;深心入解本无魔。 △ ○ △△ ○ △ ○○(音步交替,句脚与前一音步不 交替) 平仄协调的要求不是绝对的,有时,为了不以律害意, 个别地方出现平仄失对或平仄失替,亦可通融。在运用排比、 押韵、引用等特殊修辞手法和运用成语、典故等固定句式 之类的情况下,更可以适当放宽平仄方面的格律要求。 对联格律的上述六要素,大体上还存在某种层层递进 的关系。在某种意义上,词性相当是结构相称的基础,结 构相称是节奏相应的基础,节奏相应是平仄相谐的基础。 两个基础要素则自不必 有的联家将强弱相当或概念相当作为对联格律的要素 之一,作者认为并不恰当。因为,强弱相当,只是在内容 相关基础上的进一步的修辞要求,指的是上下联内容的意 思基本上要能相匹配,越相匹配,对仗就越工。如果上联 太强而下联太弱,或者下联太强而上联太弱,其对称性就 会受影响。因此,强弱相当主要涉及对仗的宽工问题。同 样,概念相当,也只是在词性相当基础上的进一步的修辞 要求,指的是上下联不但词性要相当,而且词语所代表的 概念或者说词义也要相当,要尽可能相近或相反。这也只 是涉及到对仗的宽工问题。若上下联两个词语共同所属概 念的范畴越小,对仗就越工,反之则越宽。如:“中国”对“雄鸡”, 其共同范畴是事物;“晓日”对“雄鸡”,就缩小为自然物;“小草” 对“雄鸡”,就缩小为生物;“骏马”对“雄鸡”,就缩小为动

docx文档 对联平仄规则《掌握方法》

教育频道 > 初中教育 > 语文 > 文档预览
30 页 0 下载 105 浏览 0 评论 0 收藏 3.0分
温馨提示:如果当前文档出现乱码或未能正常浏览,请先下载原文档进行浏览。
对联平仄规则《掌握方法》 第 1 页 对联平仄规则《掌握方法》 第 2 页 对联平仄规则《掌握方法》 第 3 页 对联平仄规则《掌握方法》 第 4 页 对联平仄规则《掌握方法》 第 5 页
下载文档到电脑,方便使用
还有 25 页可预览,继续阅读
本文档由 海锋 62022-12-10 15:07:38上传分享
给文档打分
您好可以输入 255 个字符
BeifangWenku的中文名是什么?( 答案:北方文库 )
评论列表
  • 暂时还没有评论,期待您的金玉良言